鄢醒
《标准展览》

2014年2月14日 – 4月12日
麦勒画廊 卢森

新闻 - 中文

麦勒画廊高兴地宣布我们将举办艺术家鄢醒(1986年出生于中国重庆, 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和美国洛杉矶)在卢森的首个个展。鄢醒是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最受瞩目的年轻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常运用录像、摄影、装置和行为等多种媒介构成层次丰富的作品。本次展览将展出他近期的两个“项目”作品,这两件作品对艺术、历史、政治、文学等多种媒材与手法予以整合。鄢醒将其艺术实践描述为“严密的整合系统”,乍一看来,这会被理解为“重构”和“引用”。但是鄢醒认为自己是一位属于前卫传统派的艺术家,在他看来,艺术犹如游戏,每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按照游戏的规则以及同伴的举止来采取下一个步骤。所以鄢醒对那些对其艺术实践产生过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予以指涉、挪用、提炼也不足为奇。遵循前卫艺术的惯例,鄢醒还在其作品上写上了短小而极为精致的文字。这些评论文字并非为了传达作品的具体来源,恰恰相反,而让其更为模糊,但这其实绝非这些文字的本意。鄢醒仅仅是希望使用这些文字来为其作品“布景”,将作品置于那些他所希望的情境里。

在作品《艺术,太艺术的》1 中,鄢醒重新演绎了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 1882–1967)的名作,同样的黑色布景,甚至连灯光的对比都是一样的。和原作不同的是,鄢醒的呈现形式是影像和摄影;照片也是黑白色;所有的出演角色都是男性,而且鄢醒本人也出现在每一幅照片中。他对霍普忧郁的名作的解读凸显的是角色之间的互不沟通。然而,似乎他们又在期待着别人的搭讪,相互看着似乎沉默不语、无动于衷的对方。鄢醒的本意是用自己更为现实的方法去抗衡霍普的艺术宇宙,这就好比鄢醒试图用自身去试验古老的惯例,仿佛他在通过某种实验去验证那些古老的惯例于他而言是否已然富有价值。“挪用艺术”作为一项历史运动,曾主要关注学院批评,而鄢醒也同样延续着这一道路,试图为艺术本身的规则和惯例提供新的视角。

本次展览的第二个“项目”作品《两部录像,三张照片,几件与之相关的杰作和美国艺术》2 (2013)探讨的是一个类似的话题——“当代艺术的唯一母题”。录像、照片、装置以及大理石雕塑歌颂着“暴力”与“性”、“被俘”与“奴役”,兼具现代和古典美学特征。以文物为原型打造的木质阴茎雕塑被置于闪闪发亮的金属展台上,一并陈列的还有两根鞭子、一个碗以及一块手帕。系列照片拍摄的是两位正在进行古典运动(譬如箭术、掷标枪)的裸体黑人男性,他们的造型不禁让人联想起古希腊雕塑,整体表演也都源自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 1946–1989)。这两位模特在录像装置作品里反复出现,他们对着一只笼中之鸟吹奏着笛子,旁边便是刻着中文“寿”字的大理石雕塑。“寿”字也使人想起大理石墓碑上的刻字“寿”,这又与长寿的本意截然相反。

尽管作品的灵感来源以及指涉极为多元,但结果却又独具鄢醒的特色——将错综复杂的潜文本条理化。鄢醒将不同的媒介予以整合,他将古希腊雕塑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摄影、40年代的美国绘画、中国迷信、理论评论相结合。正是鄢醒这套“严密的整合系统”使得所有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兴趣点和美学特征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鄢醒1986年出生于重庆,200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和美国洛杉矶。他于2012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并于同年入围维克多·平丘克基金会设立的“未来世代艺术奖”。他的近期主要展览包括“构建桥梁— —中国当代艺术”,沃尔夫斯堡,瑞士(2013);“2012未来世代艺术奖”,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Contarini Polignac宫殿,意大利威尼斯(2013);“中国中国”,平丘克艺术中心,乌克兰基辅(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北京(2013);“鄢醒”,华人艺术中心,英国曼彻斯特(2012);“未完成的国度:来自中国的新录像”,休斯敦当代美术馆,美国休斯敦(2012);“第三届莫斯科青年艺术双年展”,中央艺术之
家,俄罗斯莫斯科(2012);“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广东深圳(2012)。他的作品也被包括卢贝尔家族收藏、 M+视觉文化博物馆、余德耀基金会以及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在内的美术馆和公共机构收藏。

1 2013年,3幅截帧,黑白摄影,艺术微喷,96 x 136 cm (外框),截自单频高清录像,黑白,无声,9’16’’
2 2013年,双频数字录像(黑白,无声,循环播放),摄影,雕塑,装置

下载

新闻稿(中文,PDF)

活动信息

开幕式:2014年2月14日,星期五,下午6点到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