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维
《示意图 Schematic》

2015年5月22日 – 7月18日
麦勒画廊 卢森

新闻 - 中文

麦勒画廊荣幸地向您宣布,我们将举办艺术家周思维(1981年生于中国重庆)在麦勒画廊的首次个展示意图 Schematic。展览将展出艺术家最新创作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但他的作品还涉及摄影、素描和装置在内的诸多媒介。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其2014年个展“环形工作室”的延续。在艺术家看来,每一件作品既是另一件作品的终点,也是起点,这正是“环形工作室” 的由来。

周思维的绘画灵感往往是先前已存在的、兼具色彩与形态的作品,包括标识或者其他的设计。比如作品气泡01(2014,布面油画,200 x 250 cm)和气泡02(2014,布面油画,180 x 140 cm)都是基于电脑数码绘画指南创作而成。栅栏(夕阳/倒置)(2014,布面油画,200 x 250 cm)也同样是基于栅栏的电脑绘图,而沙丘(双重/竖)(2014,布面油画,180 x 140 cm)和信封(2013-2014,布面油画,180 x 140 cm)则是基于沙丘和信封的示意图而作。周思维说他之所以对示意图的描绘感兴趣是缘于它们对观者的影响。在伊曼纽尔·康德看来,图解扮演着感知和理性之间的先验主义链接的角色,联结着悟性、感性和理性。康德所指
的并不是示意图,而是也恰好用“图解”这一概念来描述人的大脑如何加工、重组信息从而制作出范式图。然而,他的定义有助于人们理解示意图设计的暧昧性。示意图兼具抽象和具象特征。它并没有刻画某个特定的栅栏,而是一个与栅栏相关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比具体的视觉印象范畴,它更接近文字和语言,是一项标识着一组事物的抽象发明。周思维所参照的数码绘图指南并没有教人们如何绘制出某个特定的气泡,而是描绘通常意义的气泡。此外,沙丘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关于沙丘的标识,只不过赋予了其夸张而又具代表性的形象。周思维认为这种极简、抽象的图像会给观者留下虚无和歧义,因为它和真实的感官世界之间的联系缺失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选择用展示肖像照的方式纵向悬挂那些横向绘画,如此一来,只有当观者看到作品的标题并转过头来看,沙丘的形状方能被辨认。周思维同样将另外一件横向作品信封纵向悬挂,并将这一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形象加以模糊处理,乍一看去,很难辨认。

他使用诸多油画颜料达到稀释色彩的目的,他在绘画作品中几乎不使用白色。因此,他刻意使得绘画的每一层都变得透明,“尽管有的层次不是很准确或者恰当,但是我想让所有不同的层次都很透明,让观者一目了然。”他的每一件绘画作品都呈现出斑斓的色彩组合,但与此同时又显得很中立。色彩明亮而不乏沉稳。通过透明的层次,人们能看到绘画初期的不同版本,也能辨别出每一道笔触。这些笔触赋予了绘画一定的韵律感,而厚厚的层次也诉说着艺术家创作的功夫。

正如环形工作室的理念所暗示的那样,周思维将其创作视为一个整体,一个不断衍化和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件作品之间的关系都显而易见。周思维为这次展览创作了与展出的绘画作品相关的雕塑作品模型 01(无图)(2015,树脂,1号雕塑:4件,尺寸从10 x 6 cm到68 x 8 cm不等,托板:3.5 x 350 x 55 cm)。艺术家在木质托板的白色台面上放置了形状各异的粉色树脂雕塑。这件作品和其以往的艺术实践相背离;他并没有打造不同的层次,而是通过毁坏原始的树脂块制作而成。其中一件淡粉色的雕塑与气泡绘画相关联,而另外一件则与栅栏遥相呼应。对于周思维而言,这些可触摸的雕塑物正是他和现实之间的纽带,而相比用稀释的颜料打造
出的超验空间,手工制作于他而言,仿佛更为真切、实在。他的雕塑作品将抽象设计转化回归为三维立体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的物体,这些物体又重新回归到感知的维度。

周思维,1981年生于中国重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此前的展览包括:晚霞——周思维个展,82 Republic,中国香港(2007);渲染,艾可画廊,中国上海(2013);备忘录I,空白空间,中国北京(2013);绘画课III:基础与极限之构,杨画廊,中国北京(2013);敷*衍,空间站,中国北京(2012);China – Chongqing 2,艺术家交流项目,德国杜塞尔多夫(2012);Anything is possible,CCRN,卢森堡(2008);第三届贵阳艺术双年展,贵阳美术馆,中国贵阳(2007)以及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南京美术馆,中国南京(2005)。

下载

新闻稿(中文,PDF)

活动信息

开幕式:2015年5月22日,星期五,下午6点到8点